导师观点 | 周其仁老师的“为师之道“与”世界“观——北大新学期第一课所感

2022.03.10

在北大,我听课最多、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是周其仁老师。之所以十多年来每年反复听他授课,是因为他的课常听常新,总能给我打开新的思路,启发我更深一步地思考,鼓励我到真实世界去调查和研究。之所以对我影响很大,是因为我希望向他学习,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社会,态度积极;对学生,“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一、简单的“晚餐”


2022225号,是周老师春季为北大经双本科学生授课的第一讲,他的上课时间是18:40-20:30,上课地点在北大理科教学楼。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在北大燕南园食堂吃过晚饭后,18:05提前来到理科教学楼,在一楼碰到周老师,他说要到小卖部买点东西,我马上问他是否没有吃晚饭?我说现在还有35分钟上课,可以到食堂吃饭。他说不影响上课,就在理教楼里,简单吃点东西吧。我陪他到小卖部,他买了三样东西:1个鸡肉卷(7.2元)、1个烤肠(6元)、1杯速溶咖啡(5元)。鸡肉卷微波炉加热45秒,速溶咖啡开水冲泡,配上烤肠。我们在一楼找个桌椅坐下,10分钟后,合计18.2元的“晚餐”,周老师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
3.png
“晚餐”吃完,按照他的习惯,上课前他会散会步。我们就在理教楼内边走边聊,他聊到了他到新加坡调研、回国深圳隔离、广东调研和长沙调研的情况,我把寒假期间在上海的调研和感受情况也向他作了汇报。
4.png

二、周老师的“世界”观 

第一讲题目是长期演化与体制变迁通过题目,我感觉这一讲有变化,之前会是经济增长,这次用了长期演化。关于体制,用了体制变迁。思考有新的深度,是一个放在更大格局中来看中国改革的题目。

// 1、理解中国改革与中国特点

第一讲2个学时,总共有20PPT。第一页就让人眼前一亮,它把我们拉回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1978年,那年12月份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起步最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两个最重要核心点是:一、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实现四个现代化。

今天再看邓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发出的纲领性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依然还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他在讲话中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从那以后,实事求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行动指南和判断标准。

7.png

上面这张图,是第一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它把中国重要历史阶段的春秋、战国、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八个朝代的地图,在一张PPT中呈现出来,直观地看到了不同朝代版图的变化。

 
周老师早年做过水利研究,最近几年他对长城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新疆的长城、内蒙的长城、陕西的长城等,都留下周老师调研的足迹。他通过实地调研和历史文献研究,从长城修建背后的原因,解释了当时对中华农耕文明来看,最重要的挑战和威胁来自游牧民族,希望通过兴修长城,来抵御游牧民族的进犯。修长城历经两千多年,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和消耗,没有超强的组织能力、强有力的协调和动员能力,肯定完不成修长城这样的巨型工程。理解长城经济才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
 
灌溉是农业的关键,水利当然就是农耕文明的命脉了,没有水利,单个家庭很难抵御外部天气等环境的变化,只有水利灌溉才会让农业的收成稳定。而水利中,大江、大河的治理,非一地、一市、一省所能办到和办好,跨市、跨地区、跨省的协调,要求有大一统的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来做兴修水利的事情。
 
长城经济和兴修水利要求,也许是产生今天中国特点(中央大国、幅员辽阔、极不平衡、农耕与游牧的来往、冲突与融合、大一统超稳定又内生治乱周期)最重要的原因。

// 3、历史比较、中西比较

周老师有非常扎实的经济史功底,它使用两张图表,就将中国与西方,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两方面,几千年到一万多年,此消彼长的变迁,表示的直观且清晰。

8.png

面对上面这条人均GDP曲线,没有任何人会无动于衷,它让人浮想联翩,公元400年中西在同一起跑线,公元400-1200/1300年,中国领先800-900年;14世纪到19世纪中,500多年,中国停滞(这个停滞是人均停滞,总量增加7-8倍,人口增加7-8倍,所以人均依然不变),西欧增长。1850-1950;中国西欧差距显著扩大。改革开放后,斜率明显提高,人均GDP直线上升。为什么会是这样?背后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了这种变化?周老师的问题,让在场的学生陷入思考。

9.png

社会发展指数用四个维度(1,能量获取;2,社会组织;3,战争能力;4,信息技术)来量化测量。从上面这个曲线看,从公元前14000年开始统计,14个千年,东西方相差无几,西方略为领先。公元6世纪到17世纪,东方首次赶超西方,公元700年东方发展指数高西方1/3,公元1100年,东方超西方40%18世纪开始,西方工业革命显著拉开与东方的差距,东方开始近现代赶超。

 
历史学家莫里斯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认为:当今世界,是西方主宰了世界,而不是东方主宰了世界。你们认可吗?为什么?周老师又将新的问题向现场的学生们提出。

// 4、李约瑟之谜与西方的崛起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
 
回应李约瑟之谜,周老师从农业社会和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大型水利工程与中央集权政治;非世袭的文官制度与知识分子;商业与商人地位;传统思想与观念等五个方面给予解释。
 

10.png

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西方的崛起,周老师从希腊罗马文明,重点谈到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科学革命(十七世纪)、启蒙运动(十八世纪),结论性地指出,没有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欧洲就不会有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西方快速地发展并拉开与东方的距离。



11.png



在历史纵向和东西方横向比较后,周老师在授课中重点谈了“天下”这个概念,他将古代的天下概念、当今的天下概念,“天下”与“世界”的不同等进行讲解,结论性地指出,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天下观,当今的天下观与古代不同。

12.png
现在的“天下”和“世界”应该是一个“融合的天下”、“融合的世界”,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来往往”,世界才会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更有创新。周老师是当代让我们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好老师。今天的世界与以往不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是来来往往的世界。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有未来。



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官方微信

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官方微信